新地与三联「年轻作家创作比赛」 资深创作人畅谈创作出版
参加者踊跃发问取经


2009年4月24日


现今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,网络世界的资讯层出不穷,但传统书籍画册仍然令人爱不释手,爱书之人为数不少,想成为作家出书更是不少年青人梦寐以求的成就。继2007 年新鸿基地产(新地)「新地开心阅读计划」与香港三联书店(三联)携手推出「年轻作家创作比赛」,扶助7 位具潜质的年轻人出版及发行他们的第一本书,今年再接再厉,举办第二届比赛,并已进入决赛阶段,日前更举办创作分享会,邀得部份评判及上届得奖者,畅谈他们创作心得及分享经验,是次讲座坐无虚席,参加者更踊跃发问,气氛热烈。


资深创作人向出席者教路上届得奖者分享经验


日前举办的一场分享会,由是届比赛评审团成员主讲,主题围绕创作,各人分享他们对创作的看法,如何写出一本兼具创意与令人印象深刻的书,及评审过程等分享。讲者包括人山人海成员兼填词人何秀萍、素叶出版社主编兼散文家许迪锵、香港商业电台策划总监黄永及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李安,并且邀得上届成功出书的作家出席,包括撰写《记忆前书》的郑政恒、《偷睇音乐人》的袁思慧、《如果没有错,这是吃蕃茄薯片》的袁蕙嫜分享其经验之谈。


是次讲座不单吸引今届决赛入围者,更有不少曾参加比赛的捧场者出席,座无虚席,各出席者均希望从资深作家及上届得奖者身上「偷师」,汲取出书写作的要诀。


是次的创作比赛提供一个出版书籍的平台予具潜质的年轻人,李安于分享会表示:「很多年轻人热爱创作,梦想出书,这次比赛最特别之处是有专人带领指导你整个写作出版过程,他们宝贵的意见及经验之谈是难能可贵,有很多参赛者于今次分享会前夕不断查问,希望得到评审团成员的意见及教路,令他们在出书创作路上获益。」

平衡创意与市场需求


几位评判一致认为,要成功出书并非仅是出版,亦并非单凭创意,市场竞争及书本的吸引性亦为重要元素。黄永鼓励年青人多创作,多思考,当中的思考并非单纯考虑其文字或图画的创意,「做创作要有长远目光,可谓长短兼备,意指出版一本书,除了写作,要平衡创作与市场需求,相信十个人出书,十个人都希望可以畅销,要思考为何别人要花钱买你的书?」市场价值及竞争力对创作出版同样重要,他亦分享曾于书局观察自己作品的购买群,多了解市场。

题材书名吸引读者


具有丰富编辑经验的许迪锵认为一本成功的书或作者,吸引力强,即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,「好像是次比赛的入围者,面试中如何突围而出,首先创作的题材特别是重要,而书名亦吸引读者的兴趣。」他再补充,「创作并非只是凭空想像,即使是虚拟的创作,内容亦要实在,具体地表达所想所说。」这就能让你的书丰富起来,变得更有内涵。

自知未知成创作动力


向来在创意方面总给人无限惊喜的何秀萍则赠送「自知、未知」予参加者,「自知是对自己有充分掌握,知道自己可做到什么,未知则是对世界好奇,我就是凭着这四个字,增加动力,这好像总有一堆「火」推动你。 」何秀萍强调表演欲很重要,并且要经常问自己,究竟有什么值得将自己的作品公诸于世呢? 她鼓励作者们经常发问,「如果没有问题,如何有好的创作呢?」


几位评审对创作均有其独特见解,而是次分享会亦邀请上届得奖者分享由写作到真正出书的心路历程,当中充满挑战及满足感,现场出席者亦把握机会积极发问,希望从中汲取经验之谈,装备自己,完成出书创作梦。


第二届「年轻作家创作比赛」决赛即将结束,当中最优秀的3 至8 份将获安排出版及发行,晋身作家之列,新书更于今年香港书展首度面世。
新地与三联「年轻作家创作比赛」 资深创作人畅谈创作出版
参加者踊跃发问取经


2009年4月24日






现今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,网络世界的资讯层出不穷,但传统书籍画册仍然令人爱不释手,爱书之人为数不少,想成为作家出书更是不少年青人梦寐以求的成就。继2007 年新鸿基地产(新地)「新地开心阅读计划」与香港三联书店(三联)携手推出「年轻作家创作比赛」,扶助7 位具潜质的年轻人出版及发行他们的第一本书,今年再接再厉,举办第二届比赛,并已进入决赛阶段,日前更举办创作分享会,邀得部份评判及上届得奖者,畅谈他们创作心得及分享经验,是次讲座坐无虚席,参加者更踊跃发问,气氛热烈。


资深创作人向出席者教路上届得奖者分享经验


日前举办的一场分享会,由是届比赛评审团成员主讲,主题围绕创作,各人分享他们对创作的看法,如何写出一本兼具创意与令人印象深刻的书,及评审过程等分享。讲者包括人山人海成员兼填词人何秀萍、素叶出版社主编兼散文家许迪锵、香港商业电台策划总监黄永及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李安,并且邀得上届成功出书的作家出席,包括撰写《记忆前书》的郑政恒、《偷睇音乐人》的袁思慧、《如果没有错,这是吃蕃茄薯片》的袁蕙嫜分享其经验之谈。


是次讲座不单吸引今届决赛入围者,更有不少曾参加比赛的捧场者出席,座无虚席,各出席者均希望从资深作家及上届得奖者身上「偷师」,汲取出书写作的要诀。


是次的创作比赛提供一个出版书籍的平台予具潜质的年轻人,李安于分享会表示:「很多年轻人热爱创作,梦想出书,这次比赛最特别之处是有专人带领指导你整个写作出版过程,他们宝贵的意见及经验之谈是难能可贵,有很多参赛者于今次分享会前夕不断查问,希望得到评审团成员的意见及教路,令他们在出书创作路上获益。」

平衡创意与市场需求


几位评判一致认为,要成功出书并非仅是出版,亦并非单凭创意,市场竞争及书本的吸引性亦为重要元素。黄永鼓励年青人多创作,多思考,当中的思考并非单纯考虑其文字或图画的创意,「做创作要有长远目光,可谓长短兼备,意指出版一本书,除了写作,要平衡创作与市场需求,相信十个人出书,十个人都希望可以畅销,要思考为何别人要花钱买你的书?」市场价值及竞争力对创作出版同样重要,他亦分享曾于书局观察自己作品的购买群,多了解市场。

题材书名吸引读者


具有丰富编辑经验的许迪锵认为一本成功的书或作者,吸引力强,即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,「好像是次比赛的入围者,面试中如何突围而出,首先创作的题材特别是重要,而书名亦吸引读者的兴趣。」他再补充,「创作并非只是凭空想像,即使是虚拟的创作,内容亦要实在,具体地表达所想所说。」这就能让你的书丰富起来,变得更有内涵。

自知未知成创作动力


向来在创意方面总给人无限惊喜的何秀萍则赠送「自知、未知」予参加者,「自知是对自己有充分掌握,知道自己可做到什么,未知则是对世界好奇,我就是凭着这四个字,增加动力,这好像总有一堆「火」推动你。 」何秀萍强调表演欲很重要,并且要经常问自己,究竟有什么值得将自己的作品公诸于世呢? 她鼓励作者们经常发问,「如果没有问题,如何有好的创作呢?」


几位评审对创作均有其独特见解,而是次分享会亦邀请上届得奖者分享由写作到真正出书的心路历程,当中充满挑战及满足感,现场出席者亦把握机会积极发问,希望从中汲取经验之谈,装备自己,完成出书创作梦。


第二届「年轻作家创作比赛」决赛即将结束,当中最优秀的3 至8 份将获安排出版及发行,晋身作家之列,新书更于今年香港书展首度面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