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4月20日
誰說港人不愛閱讀? 早前新鴻基地產「新地開心閱讀計劃」舉辦的閱讀創作比賽反應熱烈,吸引逾九千四百名書迷參加、超過 600 間學校學生參與,盡顯港人對閱讀的澎湃熱情。在芸芸參賽耆中,有年僅8歲愛書如命的小孩,亦有銀髮飄逸者寫出愛的真諦,當中有三名在比賽中贏得優異獎的參賽者,分享致「勝」之道,在於從小書不離手,追尋融合閱讀與創作的真樂趣。
八歲參賽者 閱讀逾千本書
不少父母也為子女不愛閱讀一籌莫展,今次比賽中卻出了一名愛書如命的小孩。當其他三歲小孩為認字而頭昏腦脤,他已日讀十本書。人家為作文叫苦連天,他視一星期做足七份讀書報告為樂。現年八歲的張宏達,愛書若狂。小小年紀已看 逾千本著作。這次他創作一封感人的書信參賽,與一同參賽的媽媽雙雙獲優異獎。
媽媽同參賽獲獎
張宏達兩歲起,張太每晚坐在床邊跟他看書說故事 : 「最初他好像不太明白,我唸、他聽。到了三歲他已能一天看十本書,最高紀錄是陪他看足兩小時。」日子有功,宏達愛上了文字世界。「記得他第一本看的書是《寵物精靈》卡通畫冊。雖然全書以圖為主,但我沒有阻止,兒子喜歡的就讓他讀。」事實證明張太做對了。「一天,校長拿著一百五十五個竉物精靈的名字著宏達認,當時仍唸幼稚園的他,竟一口氣認出一百二十多個。」令張太明白到,小朋友並非不愛閱讀,只視乎家長如何從旁鼓勵。
自訂讀書計劃 增親子關係
小一開始,宏達每週往圖書館一次,每天看一本書寫一篇感想,即使功課忙,仍堅持每星期讀四本中英文書。張太深信,閱讀習慣不單令宏達的語文水平、理解及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間得以提升,更增進了母子及兄弟間的感情。現時的宏達效法母親,每天給三歲的弟弟說故事。宏達參賽也跟母親有商有量:「今次是仔仔鼓勵我參賽,我所寫的新詩讀後感,也是仔仔引導我嘗試。」閱讀也可拉近家人的距離、打開溝通之門。
中學生寫爸媽愛情打動評判
十多歲的小妮子,那猶如脫彊野馬的想像力,伴隨生活中情與愛的點滴,也能寫出扣人心弦的文章。觸發十五歲陳穎騫參賽是一本叫 《 爸爸媽媽愛情故事 》 的書,內容描述上一代細水長流的的愛情故事。她說﹕「寫讀後感令我可重溫書中學到的道理,並作總結,同時給我抒發感情的機會。」
憑書悟愛的威力
穎騫把故事延續,寫下一篇關於自己父母的感情生活的的散文參賽,將父母大半生的真愛「濃縮」在兩頁原稿紙上,手法細膩動人。她在充滿愛和溫馨的環境中長大,深深感受到分享與關懷的真諦,體會到愛原來越簡單越好,需要互相遷就及包容。事賽上,陳穎騫最愛看的書,也是與感情及生命有關:「這些書對我的人生觀有幫助,生命實在很珍貴,要好好珍惜。我從書中學會怎樣去愛和關心別人,亦會檢討自己的不足,並加以改善。」
抓緊候車時間看書
她愛閱讀的習慣是自小由父母培養而成。「爸媽每星期會帶我和哥哥去圖書館,中一開始,學校要我們每天填寫閱讀紀錄表及隨筆。」在父母鼓勵及學校嚴謹的要求下,令她愛上看書。現讀中四的她功課雖很忙,但仍抓緊每天上學、放學的四十五分鐘候車時間來閱讀,把握每分每秒自我增值。
選書宜先易後難
然而,她明白閱讀雖有助提升語文和理解的能力,但不應視為提升成績的唯一途徑:「閱讀是一種個人修養,應視之為興趣和習慣的培養,不應為功利。」她建議還未培養好閱讀興趣的年輕人,不妨先看漫畫或武俠小說,當培養到一定的水平後,再看較艱深的書:「別一開始去看自己沒興趣的書,否則便不願看下去。」
長者愛寫作撰書念母
一個人閱歷愈深,閱讀經驗愈豐富,說起故事來自然如有神助。退休後由內地來港定居的參賽者杜潔銘,把一段越過死蔭幽谷的文革經歷,化成一篇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參賽。
參賽情書淒美細膩
年屆六十五歲杜潔銘,一身書卷味。曾當中文課教師的他說﹕「自己曾有過不少經歷,才能寫出這樣的感情豐富的東西」。在偶然機會下,他讀了《五十歲的情書》,一本滿載親人之間情話的書。他被那種溫情牽動,於是構想了一個關於一名年長母親憶述亡夫的故事,故事淒美感人。
讀後感看似虛構,其實是根據他的上海音樂老師的經歷改篇而成,當中滲入一些他平日與太太相處的情節。真人真事,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嗚和感動。他說﹕「我把故事給太太看,她很感動,看到最後部分時更哭起來。」
致「勝」之道要別具創意
能從近萬名參賽者中奪得優異獎,他的致「勝」之道,不單止是個人閱歷豐富,在書本中找到心靈慰藉,更拜他多年來創作經驗所賜。杜潔銘說他掌握寫作竅門,是要別具創意。
「我提筆參賽前,曾仔細閱讀評分準則。我認為創意是關鍵。」因此,杜潔銘採用「借題發揮」的方法,了解書籍的主題,再創作一個全新故事,寫出別樹一格的作品來。
愛寫作 撰書紀念母親
自小熱愛寫作的杜潔銘,深諳寫作心得。「我好記得中學老師教寫文章要「龍頭鳳尾豬肚腸」,開段要將主題交待清淅,中間觀點及結構要清晰,文章內容要有意義,能打動人心,讓讀者有所得著。」 至今,杜潔銘仍把口訣銘記於心。
「閱讀有助提升對自己,令人明白不應只管追求無休止的物質滿足。」他相信,閱讀能為生活帶來正面影響,對自己及身邊的人也有幫助。他還立下目標,不單要寫得好,還要寫一本書紀念母親。
新地閱讀活動多姿采 下月再推創作比賽
新鴻基地產「新地開心閱讀」計劃早前舉行閱讀創作比賽,反應非常熱烈。該計劃將再接 再厲,下月續推新一輪比賽,邀請愛書族為好書創作讀後感參賽,延續這股閱讀風。該計劃 並會舉辦多場讀書會,以書會友,及推出更多精采活動推廣閱讀。
計劃開展一年以來,不斷推陳出新舉辦多元化活動。除推出好書選舉,吸引逾一萬六千位書迷投票選心水好書,計劃亦舉辦了閱讀講座,邀請藝人、心靈導師、 兒童心理作家 等從書本說起,展示閱讀開導心靈方法; 並在商場舉行大型書展和設 立親子閱讀閣,免費提供童書給小朋友閱讀,以生鬼有趣的方法教孩子講故事,鼓勵他們自小與書結緣。
![]() |
|||||||
![]() |
|||||||
![]() |
2006年4月20日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誰說港人不愛閱讀? 早前新鴻基地產「新地開心閱讀計劃」舉辦的閱讀創作比賽反應熱烈,吸引逾九千四百名書迷參加、超過 600 間學校學生參與,盡顯港人對閱讀的澎湃熱情。在芸芸參賽耆中,有年僅8歲愛書如命的小孩,亦有銀髮飄逸者寫出愛的真諦,當中有三名在比賽中贏得優異獎的參賽者,分享致「勝」之道,在於從小書不離手,追尋融合閱讀與創作的真樂趣。
八歲參賽者 閱讀逾千本書 不少父母也為子女不愛閱讀一籌莫展,今次比賽中卻出了一名愛書如命的小孩。當其他三歲小孩為認字而頭昏腦脤,他已日讀十本書。人家為作文叫苦連天,他視一星期做足七份讀書報告為樂。現年八歲的張宏達,愛書若狂。小小年紀已看 逾千本著作。這次他創作一封感人的書信參賽,與一同參賽的媽媽雙雙獲優異獎。
媽媽同參賽獲獎 張宏達兩歲起,張太每晚坐在床邊跟他看書說故事 : 「最初他好像不太明白,我唸、他聽。到了三歲他已能一天看十本書,最高紀錄是陪他看足兩小時。」日子有功,宏達愛上了文字世界。「記得他第一本看的書是《寵物精靈》卡通畫冊。雖然全書以圖為主,但我沒有阻止,兒子喜歡的就讓他讀。」事實證明張太做對了。「一天,校長拿著一百五十五個竉物精靈的名字著宏達認,當時仍唸幼稚園的他,竟一口氣認出一百二十多個。」令張太明白到,小朋友並非不愛閱讀,只視乎家長如何從旁鼓勵。
自訂讀書計劃 增親子關係 小一開始,宏達每週往圖書館一次,每天看一本書寫一篇感想,即使功課忙,仍堅持每星期讀四本中英文書。張太深信,閱讀習慣不單令宏達的語文水平、理解及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間得以提升,更增進了母子及兄弟間的感情。現時的宏達效法母親,每天給三歲的弟弟說故事。宏達參賽也跟母親有商有量:「今次是仔仔鼓勵我參賽,我所寫的新詩讀後感,也是仔仔引導我嘗試。」閱讀也可拉近家人的距離、打開溝通之門。
中學生寫爸媽愛情打動評判 十多歲的小妮子,那猶如脫彊野馬的想像力,伴隨生活中情與愛的點滴,也能寫出扣人心弦的文章。觸發十五歲陳穎騫參賽是一本叫 《 爸爸媽媽愛情故事 》 的書,內容描述上一代細水長流的的愛情故事。她說﹕「寫讀後感令我可重溫書中學到的道理,並作總結,同時給我抒發感情的機會。」
憑書悟愛的威力 穎騫把故事延續,寫下一篇關於自己父母的感情生活的的散文參賽,將父母大半生的真愛「濃縮」在兩頁原稿紙上,手法細膩動人。她在充滿愛和溫馨的環境中長大,深深感受到分享與關懷的真諦,體會到愛原來越簡單越好,需要互相遷就及包容。事賽上,陳穎騫最愛看的書,也是與感情及生命有關:「這些書對我的人生觀有幫助,生命實在很珍貴,要好好珍惜。我從書中學會怎樣去愛和關心別人,亦會檢討自己的不足,並加以改善。」
抓緊候車時間看書 她愛閱讀的習慣是自小由父母培養而成。「爸媽每星期會帶我和哥哥去圖書館,中一開始,學校要我們每天填寫閱讀紀錄表及隨筆。」在父母鼓勵及學校嚴謹的要求下,令她愛上看書。現讀中四的她功課雖很忙,但仍抓緊每天上學、放學的四十五分鐘候車時間來閱讀,把握每分每秒自我增值。
選書宜先易後難 然而,她明白閱讀雖有助提升語文和理解的能力,但不應視為提升成績的唯一途徑:「閱讀是一種個人修養,應視之為興趣和習慣的培養,不應為功利。」她建議還未培養好閱讀興趣的年輕人,不妨先看漫畫或武俠小說,當培養到一定的水平後,再看較艱深的書:「別一開始去看自己沒興趣的書,否則便不願看下去。」
長者愛寫作撰書念母 一個人閱歷愈深,閱讀經驗愈豐富,說起故事來自然如有神助。退休後由內地來港定居的參賽者杜潔銘,把一段越過死蔭幽谷的文革經歷,化成一篇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參賽。
參賽情書淒美細膩 年屆六十五歲杜潔銘,一身書卷味。曾當中文課教師的他說﹕「自己曾有過不少經歷,才能寫出這樣的感情豐富的東西」。在偶然機會下,他讀了《五十歲的情書》,一本滿載親人之間情話的書。他被那種溫情牽動,於是構想了一個關於一名年長母親憶述亡夫的故事,故事淒美感人。 讀後感看似虛構,其實是根據他的上海音樂老師的經歷改篇而成,當中滲入一些他平日與太太相處的情節。真人真事,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嗚和感動。他說﹕「我把故事給太太看,她很感動,看到最後部分時更哭起來。」
致「勝」之道要別具創意 能從近萬名參賽者中奪得優異獎,他的致「勝」之道,不單止是個人閱歷豐富,在書本中找到心靈慰藉,更拜他多年來創作經驗所賜。杜潔銘說他掌握寫作竅門,是要別具創意。 「我提筆參賽前,曾仔細閱讀評分準則。我認為創意是關鍵。」因此,杜潔銘採用「借題發揮」的方法,了解書籍的主題,再創作一個全新故事,寫出別樹一格的作品來。
愛寫作 撰書紀念母親 自小熱愛寫作的杜潔銘,深諳寫作心得。「我好記得中學老師教寫文章要「龍頭鳳尾豬肚腸」,開段要將主題交待清淅,中間觀點及結構要清晰,文章內容要有意義,能打動人心,讓讀者有所得著。」 至今,杜潔銘仍把口訣銘記於心。 「閱讀有助提升對自己,令人明白不應只管追求無休止的物質滿足。」他相信,閱讀能為生活帶來正面影響,對自己及身邊的人也有幫助。他還立下目標,不單要寫得好,還要寫一本書紀念母親。
新地閱讀活動多姿采 下月再推創作比賽 新鴻基地產「新地開心閱讀」計劃早前舉行閱讀創作比賽,反應非常熱烈。該計劃將再接 再厲,下月續推新一輪比賽,邀請愛書族為好書創作讀後感參賽,延續這股閱讀風。該計劃 並會舉辦多場讀書會,以書會友,及推出更多精采活動推廣閱讀。 計劃開展一年以來,不斷推陳出新舉辦多元化活動。除推出好書選舉,吸引逾一萬六千位書迷投票選心水好書,計劃亦舉辦了閱讀講座,邀請藝人、心靈導師、 兒童心理作家 等從書本說起,展示閱讀開導心靈方法; 並在商場舉行大型書展和設 立親子閱讀閣,免費提供童書給小朋友閱讀,以生鬼有趣的方法教孩子講故事,鼓勵他們自小與書結緣。 |